文化——记忆的烙印
来到实验小学东校区,我一直负责校园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从最早B座教学楼的“松竹梅”文化,到A座教学楼的“发展如歌”文化,到现在的“和融文化”,走过了一段艰辛的探索历程。自认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有一定高度,“理念系统,外显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尚能说出一二,至于更深层次的东西缺乏更深入的了解。
两天的培训,专家的讲座渐渐缕清了思路,我对校园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校文化不仅要精致美观,还要靠一个个精彩的活动来支撑,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长期坚持,直至形成一种自然的氛围。
一、“校树”的联想——文化要精致。
校园文化不能仅仅是校园美化,更要发挥其教育意义,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说话。规划设计时要力戒程式化的东西,要精致有特色。
一些学校将校园布置得满满当当,墙壁楼道教室到处都是宣传标语、画面,但却缺少主题,让人不知所云。鲍传友教授讲到一个学校的高考倒计时牌,每天的倒计时牌时刻提醒学生珍惜时间,一到高考计时牌便显示成大大的零——学习的终结。虽是事实,但却让人心生几分不悦。而另外一所学校却巧妙的利用校园绿化,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校园里种了150棵花树,5月含苞,6月绽放,用物语告诉学子们人生如花,6月份高考时便美丽绽放。付出便有收获,多美的创意啊,难怪校友们返校时纷纷来到花树前和树照相,和小树一起成长,花美人娇,相映成趣。
由此我想到了我校的四棵大杨树,它栽植于上世纪中期,历经沧桑,依然繁茂,它是学校的象征,是师生的情结,是校友们的记忆。上课时老师们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写生,课间时孩子们在大杨树下嬉戏,毕业时在大杨树下典礼,那片浓浓的绿,喜鹊登枝,拍照留影,拉沟宣誓,孩子们成长在大杨树下,大杨树成了学校的象征。一些毕业的学子总要来到大杨树下,打开记忆的闸门。老教师退休离开学校,举行大杨树下的记忆,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我想,我校的大杨树文化应该继续开发,让校园的四棵大杨树在校园文化中发挥巨大作用。让师生搜集大杨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如校友眼中的大杨树,讲故事,写征文,让大杨树记忆历史。
二、“班主任”节的思考——文化要隆重。
学校扑面而来的浓浓的文化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来自学校长期不懈的努力,来自师生对学校文化理念的高度认同。而这种认知的取得离不开一些仪式活动。校园文化要重视仪式,一个细节,一种仪式,累加起来就是一种效应。
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结业式、儿童节、读书节,每个仪式都要认真准备,震撼心灵。
细想我们的节日是不是太随意了,程式化的流程,毫无新意的讲话,师生已经心生厌倦,索然无味,毫无激情可言。
夏伟平校长的“班主任节”的创意,形成了浓浓的尊师之风,让每一位班主任得到了尊重,教师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让当班主任成为教师羡慕的事情,学生的参与,家长的认可,极大激发老师的工作动力。
记得我校举行过一次我的老师征文颁奖典礼。全校师生齐聚操场,表彰优秀征文,宣读优秀作品,学生给自己喜爱的教师献花。之后,花雨星梦文学社的小记者现场采访,一些老教师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在学生将鲜花送到自己手中的那一刻,学生的那一声声“谢谢老师!”,老师的心融化了,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白干,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由此可见,隆重的仪式,能够牢牢强化冲击力,形成震撼的效果,留下永久的记忆。
三、“史家小学”的启示——文化要创新。
卓立校长,是我在史家小学挂职学习时的校长。虽今年已经73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依然工作在教学一线。他史家小学起步,润丰学校再铸辉煌。他的事业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与他的创新思维分不开。
和谐校园,绿色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他的文化理念始终处于全国领先。
和谐理念,全国最早提出,校园升旗仪式,全国最早,校园设计全国一流,互联网技术全国校园最早应用,教育高起点,高占位,面向未来。
我们的办学,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模仿阶段,总是走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没有前瞻意识,不愿思考,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停滞不前。
要想保持教育的长盛不衰,必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创新的心,善于跟上时代的脚步,超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将教育做大做强,不断推陈出新。
四、“三重境界”的内涵——文化要自觉。
夏伟平校长提到校长的三个层次,一是当成职业,获得物质满足,二是事业,得到精神荣誉,这两个层次是自我快乐。三是信仰,造福他人,这是最高境界,让他人快乐。我认为,这种价值观不仅仅适应于校长,也适应于老师。只有将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信仰来做,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它不为金钱荣誉所动,以付出奉献为乐,以他人幸福为乐,将教育转变成自觉行动。
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少说多干,形成习惯”,一旦教师的追求摒弃了物质利益,变成了一种信仰,自觉的行动将产生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巨大的力量,我们的工作还用苦口婆心地劝导吗?自觉——这是文化的最高境界。
总之,学校文化是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式,是生活的常态,是师生校园行为的体现。几天的培训我深深体会到,在学校工作中只要抓住文化这一主线,服务师生,根植课堂,注重活动和细节,大胆实践创新,校园文化就一定能够记忆历史,承接未来,学校教育就一定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