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创造奇迹
刘 艳
沐浴着九月柔和的晨光,享受着秋风拂面的清爽,开学季终于在人们的祈盼中如约而至。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神采飞扬的陆续走进学校,我的脸上也很是应景的堆满了幸福的微笑。“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一个个询问后,我耐心的记录着,憧憬着与我的“有缘人”开启新的征程。
孩子们陆陆续续“前来赴约”,一个个精神饱满,中气十足地告诉着我他们的大名,我也被他们火一般的热情感染着。“孩子,告诉老师你的名字。”询问后没有听到回答,我赶忙停笔,抬头望去,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孩赫然出现在眼前。猜想是孩子没听到,于是我又耐心的重复道:“孩子,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老师!”一个女人气喘吁吁的打断了我的询问。走到身边,连忙低声告诉我,“老师,他说不好,说话不清楚!”说话间,粗略端详了一番:三十多岁,年轻漂亮,定是孩子的妈妈,不过眼神中的不自信与羞怯的表情又似乎阐述着生活的心酸。我朝着女人笑了笑,似是无所谓的告诉她:“没事儿,我能听清楚!”担心我的好奇会让她更不安,更无助。转身看着帅气的大男孩,我又一次微笑着问道:“告诉老师你的名字好吗?”听了我的话,男孩立刻向母亲求助,见母亲没有帮忙的意思,继而又看向我,随后吃力的说出了他的名字。“真棒!老师记住你了!”
“这孩子从小就说不好话,特别特别不清楚,而且,有自闭症。”孩子母亲轻声告诉我,双手不停着揉搓着衣角,眼神也是躲躲闪闪的,不敢直视我。“我从一年级就开始陪读,他好多事儿都干不好,不会干。”说话间,她抬起头,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头,“他这有点问题。”随即,又如犯了错的孩子躲开了我询问的眼神。“我以前也接触过自闭症孩子,他不一样,我问他他能立即回答,虽然说不好,但是能交流,而且……”“我们检查过的。”孩子母亲用她坚定的回答,又一次打断了我的话。简单的交流让我的内心难以平静:怎样的经历让本来年轻漂亮的母亲活得如此卑微,让本该灿烂无比的年龄没有一丝丝生气,是因为孩子的“隐疾”吗?还是本就源自于她?看似正常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呢?
急脾气的我连忙找到知情老师了解情况:孩子母亲确实一直陪读,孩子自闭症,不会与同学交流,智商应该问题不大,母亲是极懂事的,总是默默的,担心自己影响了老师和孩子们,有时候还会帮班里做做卫生,照顾一下其他孩子们。
接下来的两天,我没有再找她,而是默默的观察着:母子两个课上是坐姿最端正的,最遵守纪律的,年轻的母亲甚至一度被小组长认为是我们班学生,催交过一次作业;课间,贪玩的值日生忘记擦黑板,她也会悄悄走上讲台擦净黑板,收拾好讲桌,为他们收拾残局;母亲总是第一个帮孩子做好课前准备,随时记录着老师布置的任务,事无巨细,旁边高大的儿子,如同提线木偶般……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母子俩了如指掌后,我“出手了”:英语课上,我故意让男孩所在的一列读单词,快到他时,母亲连连摆手,示意我他不会回答问题。我直接无视,用期待的眼神盯着男孩,他怯生生的站起来,似是用尽洪荒之力般尽可能清晰的读了出来。“真棒!”我夸赞着,伸出大拇指为孩子点赞。母亲也如释重负般松了口气。我向他证明了孩子不是不会,不是不行,而是缺少机会;课间,看到没擦的黑板,母亲刚要站起身来,我连忙说道,“又是哪个糊涂虫忘记擦黑板了?不要忘了你的职责,我们要做有责任心的小主人。”一个孩子连忙跑上讲台,认真而快速的擦着黑板。我要告诉她,没有了大人的包办,每个孩子都是主人翁,都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我也会时不时走到男孩身边,抚摸着他的头,问他:“喜欢现在的班级吗?”“交了几个朋友了?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啊?”“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吃什么?”男孩从最初的羞于开口到慢慢的习惯回答我的问题。虽然依然口齿不清,但是我能真切感受到他的努力,他希望别人能听清,能听懂,他的内心也一定渴望自己和正常孩子一样,没有妈妈的陪护正常上学。我用行动告诉她,身边有人愿意接纳、包容、帮助他们。
一周后,我找到了孩子的母亲,和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指出了孩子如今这样与她的悉心呵护有着直接的关系,指出了由于她的自卑心理,让孩子远离群体远离伙伴,甚至远离了本该正常的生活。当然,我也通过一周的接触,告诉她,我相信孩子问题不大,一定能适应集体,即使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也一定能够逐渐独立起来,不需要总是依赖母亲这根拐杖。“孩子真的可以离开我自己上学吗?”“能,他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他会交流,他能懂得老师的指令,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该干什么。”“现在锻炼是不是太晚了,孩子还有机会吗?”“虽然现在有些迟了,但是不晚,咱们一起努力,孩子一定会有很大进步的,相信我!”从我的话语中,她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勇气与信心,眼神坚定的告诉我,“老师,谢谢你这么为我和孩子着想。我没文化,不知道怎么培养和锻炼孩子,您说我该怎么做,我都听您的!”
就这样,那天放学后,母亲按照我的要求没有刻意避开众人,带孩子在小区公园遛弯,锻炼,也如约发来了孩子的照片。母亲还说,孩子看到天边有一个非常大的太阳,要拍照发给我。看着朴实的话语,能够感受到母子对我的信赖,看着美丽的落日,我似乎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孩子美好的未来,看到了母亲欣慰的笑脸。“真好,看到孩子在外面玩儿,我都想加入了。”随即,我又夸赞了一番孩子为我拍下的美景。许是夸奖与重视带来的力量,晚饭后,孩子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洗碗,做简单的家务。那个周末,母亲又破天荒的带孩子去惠丰湖、唐人街游玩;那以后,母亲在转变思想,改变套路,孩子也越发变得自信,母子俩的脸上终于看到了笑容,他们终于不再怯生生的与人交流,终于生活在了阳光之下。
国庆假期后,母亲如约般从教室隐退,不再出现在儿子身旁。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班一个善良的胖男孩,他会代替母亲,在男孩需要帮助时主动伸出援手,会在课间和他聊天,耐心地与之交谈,会和我一起用我们的爱,让男孩不再孤独不再胆怯。躲在门外的母亲默默的观察着守护着,看到孩子终于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读书写字,异常欣慰。终于在十一后的第三天,结束了四年多的陪读生涯。在我一个月有意识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关注男孩,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愿意与他交朋友,愿意主动帮助他,愿意他成为我们大家庭真正的一份子。
短短一个月,我和母子俩成为了朋友,母亲在我面前再不会羞涩,能够大声和我聊天唠家常,能够开心的笑出来,无需任何掩饰。短短一个月,母子俩的改变,让我再次有感于我们神圣的职业,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是用我们的经验与经历,帮助需要我们的大朋友和小朋友。我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但我坚信,这是一个异常美好的故事,这个故事一定有一个异常美妙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