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年担任二个学科的教学,其中一个是六年级的劳动。走进劳动学科,才晓得劳动课不是那么容易上的。适逢区里进行优质课评比,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听了二节比赛课。四年级的《泥条盘筑陶艺笔筒》,是本校老师执教的。她在上报课的时候,填报的是《走进“世界读书日”》。我并没有通读教材,直觉这样的劳动赛课不容易上好,尽管我们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多年,然而各种主客观原因,校园读书行以成习并不理想。这样的课上下来,不见得学生有多浓厚的兴趣。后来这个老师匆匆来改课题,我直言:劳动课不让学生动起来,没有多少味道。因为我上的常态课就因为缺少了学生的体验式劳动而兴味索然。
上学期《走进饺子的世界》没有安排学生课堂上实操活面、作剂子、擀皮、切馅、拦馅、包制等流程,安排到课后在家里做,上传照片,大大削弱了课堂效果。想想二十几年前,我们利用新年庆祝的时间,分小组安排学生当场包饺子,并在课堂上煮饺子,大家品尝饺子的热闹场面,不由得感叹教育改革的进与退了?
联想到二十几年前,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会组织三至六年级大型野炊活动,孩子们分工合作,背上灶具,备好食材,负重走路七八里地,到野外的煤河边后,自己动手,一番笨手笨脚地操作,吃上并不可口但却无比美味的“佳肴”,往往带着不小心抹上黑烟后化妆的小脸,笑得格外满足。这项传统活动止于女儿三年级的时候,大概是2001年吧,理由当然是安全隐患等。为这事,女儿一直耿耿于怀到小学毕业,质问我这个学校管理者到她这届为啥就中止了学生都喜欢的这项活动,我带着她如何一家人弥补,终难取代她与同学一起合作的欢天喜地。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苦涩。
回到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用橡皮泥代替陶土,从“羊头形揉泥”法的学习体验,到六步塑坯的过程经历,孩子们七手八脚,课堂上热闹非凡,不是往常的书声琅琅,语言交汇,而是作身心地制作自己的小笔筒。听课的老师们都被吸引了,忍不住拍下学生在劳动课上拔节的瞬间。我们期待这样的课堂太久了……
上午三节课结束,刘老师带领四4班的孩子们从校园南边的卓远楼南征北战,来到校园北边的和润楼录播室,一丝不苟地打扫“战场”——劳动课在专用教室上课太有必要了,目前还没有专用劳动教室,自然就比其它课堂多些“附产品”。老师给孩子们不止上了一节劳动课,更用劳动塑造人,用自己的行动带来洁与美,身心和畅,在这个春天,劳其体肤,空乏其身,拔节成长。在未来的某个人生的秋天,快乐地长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是二6班的劳动课,《轻黏土小制作》。没能听完整堂课,拜托班主任高老师把孩子们当堂作品拍照传给我。二年级的小朋友果然不负我望,没有局限于老师提供视频中的香蕉和西瓜,巧手慧心创作出了惊艳的课堂即时大作!不得不感叹:劳动发展人。我们的劳动课,大有可为,天高海阔!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坚定不移,长期践行!